转自: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4年11月07日 02 版)
注:新亚胜参与了2012年长沙协同创新示范活动,知行信作为活动智力服务机构,为新亚胜的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相应的咨询服务。
以下为原文内容:
湖南新亚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军,今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国外转。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。“离开公司一天都放心不下。”梁军说。
让梁军放心不下的是公司的管理。创办于13年前的新亚胜,从6个人、300平方米空间起步,近年业务发展像是“坐火箭”,但一系列“小作坊”式的管理弊病也在累积。“公司管理跟不上业务发展”,向现代企业升级迈进的这道坎让梁军着急。
2012年,在政府的推荐下,梁军和他的管理团队,开始“充电”。协同创新、管理升级、创业同行……一系列免费培训,让梁军有些“无法自拔”。他说,对处于发展拐点的新亚胜而言,这些培训产品很“解渴”。
政府为中小企业购买管理咨询、融资担保等服务,并委托第三方评估效果。
梁军或许不太清楚,与国内其他地方不同,这些培训产品的提供方——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,并非政府部门,而是一家民办非企业法人。
专门服务中小企业的机构,在国内算不上新鲜,但大多是隶属于工信部门的事业单位。长沙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,走的却是市场化的路子——政府以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,向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购买服务产品,给企业免费享用。
差别在哪?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品牌市场部总监刘翔颇为感慨:“最大的不同在于市场机制。政府是否愿意花钱购买服务,关键要看我们企业的服务效果。”每年,这些服务产品都会对外发布,企业则各取所需。培训周期结束后,政府还会委托第三方的专家进行效果评估。“对我们来说,如何不断优化服务,是脑中绷得最紧的一根弦。”
走进服务中心的公共服务大厅,管理咨询、融资担保、创业辅导、技术创新……已有13家各类机构常驻于此,可为企业提供从融资、人力、财务、管理等各方面免费咨询。
提供五大公共服务产品,涵盖企业从创业到上市的全链条
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,长沙大批中小企业感到前所未有的“寒意”。面对并不壮实的中小企业,政府如何扶一把、送一程?
以往长沙市政府每年都有各种中小企业扶持资金,但效果并不如意。有专家建议,能否试一试市场化办法?没有身份编制、不靠财政“哺养”,长沙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就这样起步了。
服务中心主打三件事:要素对接,解决中小微企业获取人力、资金等要素信息不对称的问题;辅导培育,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能力不足等困难;政策参谋,利用常年与企业打交道的特殊优势,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。
更多情况下,服务中心像是一个平台,一方面把准中小企业需求的脉搏,一方面打造、筛选可靠的服务产品,让二者有效对接。“我们不给企业提供水,我们给他们造水的技能。”刘翔说,服务中心在把握企业共性需求的基础上,立足于整合中介资源,创新出一对多的服务方式,在长沙市工信委的支持下先后推出了管理升级、协同创新、上市对标、与创业同行、转型升级大讲堂等5大公共服务产品,涵盖企业从创业到上市的全链条。
服务的不断开展让企业的态度变化很大。在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记忆中,最初企业参加培训需要政府推着走;如今,一项服务产品刚推出,报名名额却往往不够用。
梁军的体会则是,这些服务产品不仅为企业理清了发展思路,更难得的是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人才队伍。产品“标准化”,管理规范化,研发队伍扩大4倍……培训后,直指新亚胜发展短板的大动作密集出手。今年上半年,新亚胜产值5000多万元,比去年同期多出了2000万元。
2013年,长沙市对服务中心产品的购买额达到了1000万元。截至目前,各项服务产品累计深度服务长沙中小微企业超过600家,惠及1500家以上中小微企业。